祛湿专题|杜仲平:祛湿=养肤!破解反复湿疹、痤疮的根源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4:33 点击次数:175
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"汗出见湿,乃生痤疿。"这句话生动揭示了湿邪与皮肤病的密切关系。湿邪具有黏腻重浊的特性,就像给皮肤裹上一层塑料膜,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。
1
湿邪:皮肤问题的“隐形杀手”
从中医角度看,湿邪对皮肤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首先,湿性黏滞会阻滞毛孔开合,使皮肤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,这些"垃圾"堆积在皮下就会形成痤疮、粉刺;其次,湿邪产生的粘浊分泌物成为细菌、真菌滋生的温床,这就是为什么湿疹患者容易继发感染;最后,湿邪困阻会导致局部气血供养不足,表现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,伤口难以愈合,这也是许多慢性皮肤溃疡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。
临床上,由湿邪引起的皮肤问题往往具有几个鲜明特点:
一是反复发作,像湿疹、荨麻疹这类疾病总是"春风吹又生";二是分泌物多,患者常反映皮肤渗液、出油严重,或者脓疱此起彼伏;三是常规治疗效果不佳,很多患者抱怨"药膏一抹就好,一停就复发";四是往往伴随全身症状,如舌苔厚腻、身体困重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腻等脾虚湿盛的表现。治疗不能只盯着皮肤表面,而要着眼于整体调理。
2
湿邪皮肤病的4大类型(附自测)
1. 单纯湿蕴型(常见于湿疹、皮炎)
这类患者多因脾虚运化无力,导致水湿停聚肌肤所致。典型表现为皮肤肿胀明显,可见密集小水疱,破溃后渗出淡黄色液体,瘙痒剧烈但皮肤温度不高。观察这类患者的舌象,多见舌体胖大、边缘齿痕明显,舌苔白厚腻。从发病规律看,往往在梅雨季节或居住环境潮湿时加重。
2. 湿热型(常见于痤疮、脂溢性皮炎)
这类证型在现代人群中最为多见,尤其好发于青壮年。患者皮肤表现以"红、肿、热、痛"为特征:面部或胸背部出现红色丘疹、脓疱,皮肤油腻光亮,常伴有口苦口臭、便秘尿黄等全身症状。舌象特点是舌质红,舌苔黄厚腻。究其原因,多与饮食不节(嗜食辛辣油腻)、熬夜焦虑等因素相关。治疗需要清热利湿双管齐下。
3. 寒湿型(常见于慢性荨麻疹)
这类患者的皮肤问题往往与阳虚体质有关。表现为风团色淡或苍白,遇冷空气或冷水刺激后明显加重,瘙痒以夜间为甚,且病程缠绵。仔细观察可见患者面色晄白,畏寒肢冷,女性可能伴有痛经、白带清稀等症状。舌象表现为舌淡胖,苔白滑。调理应当温阳与化湿并重。
4. 风湿型(常见于牛皮癣、神经性皮炎)
这类皮肤问题往往病程较长,皮损特点为边界清晰、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,或呈现苔藓样变,瘙痒剧烈但搔抓后反而加重。从病机来看,多因风湿邪气郁久化燥,导致皮肤失养。患者常伴有情绪焦虑、睡眠障碍等情志问题。舌象多见舌苔薄白腻,脉弦滑。治疗需要祛风、除湿、润燥相结合。
3
切断湿邪来源——饮食忌宜
湿邪的生成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,想要改善皮肤问题,首先要从"管住嘴"开始。
✖️ 忌口清单:
生冷寒凉: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生鱼片等会损伤脾阳,导致水湿停滞。
油腻厚味:炸鸡、红烧肉、奶油蛋糕等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,助湿生热。
高糖食物:奶茶、甜点等甜腻之物易生痰湿,使皮肤更易发炎长痘。
奶制品:牛奶、奶酪等滋腻难化,尤其湿热体质者少食。
✔️ 宜食清单:
健脾祛湿: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,可煮粥或煲汤。
清热利湿:冬瓜、薏米、赤小豆、绿豆,适合湿热型痤疮。
芳香化湿:陈皮、砂仁、藿香,可泡茶或入菜,帮助醒脾开胃。
注意:不同体质饮食重点不同,如寒湿型可适量加入生姜、肉桂温化水湿,而湿热型则应避免辛辣刺激。
结语:
湿邪如油入面,祛之当如抽丝。建议入夏前做中医体质辨识,定制个性化祛湿方案。
温馨提示:本文为健康科普,具体治疗需遵医嘱。责任编辑:王怡萱(EN097)